下载APP
PC开播
联系客服
+ 关注

暮色渐浓

ID:21466106
T
40岁
细节控
颜控
已出柜
处女座
外冷内热
喜欢小动物
慢热
随缘
影评书评
哲学心理学
旅行徒步健身
讨厌欺骗
真实
10关注
7粉丝
61获赞
动态
短视频
暮色渐浓
1月前
人格不独立,精神便长跪不起。 有人说人间很苦,其实苦的不是人间,是你在精神世界对自己的奴役,是你跪在世俗编制的功德簿上誊抄标准答案,却忘了真正的经书写在基因螺旋里。 所以,觉醒,始于囚徒突然看清镣铐的纹理。 人格重塑不是雕刻标准塑像,而是允许生命长成自由形态的珊瑚礁。撕碎他人书写的剧本,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巴别塔,让价值观如量子云般自由坍缩。当所有社会规训的镣铐化作 巔粉时,你会看见跪了半生的影子,正从地面缓缓站成顶天立地的图腾柱。 真正的独立不是举起叛逆大旗,而是让精神的骨骼完成二次发育。允许自己长出不被定义的棱角,在世俗图纸的留白处重建自由的空中楼阁,脱离标准车间生产的提线木偶,当所有提线崩断的瞬间,你会听见跪了半生的灵魂,正发出竹节拔高的爆裂声。 真正的觉醒,并不是拒绝崩塌,而是在废墟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重力场。 生命不是一场防御战,而是一次次温柔的坍塌与重建,当我们放下对"完整"的执念,那些看似溃败的裂缝,反而成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在废墟之上,我们终将学会用另一种方式站立。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和电影有关的书 之前读的是关于王家卫的解读 却不曾看过他的作品 对电影的兴趣产生于高中时期《看电影》这本杂志 打开了我对于光影声乐的大门 及对电影世界的探索 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去了解一部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 或者我从中看到了什么 如果说电影院里排档满足了大众荷尔蒙需求 那未曾公映的小众片则满足了我的窥探欲 那种不愿与他人分享的感受,在独自观影中宣泄而出 一部被定义为好作品的电影,常常会反复观看 每一次解读都让我离作者、角色更近一点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这本书让我从行业的角度去思考电影,全面系统的理解电影制作工作,文化解读是其中的一部分。 女性电影,另一种目光,似乎更符合目前市场的期待。 无论怎样,看电影都是生活中不可错过的一个好的体验,快去看吧。#我们读书吧#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什么样的感情迷人但不宜碰? 很多人常常把浓烈的爱当成“真爱”; 严格意义来说,很迷人、很浓烈的爱不一定是真爱; 真爱也不一定很浓烈、很迷人,有时候甚至比较平淡。 因为,真爱至少应该是相互滋养,而不是相互消耗。 但是在相互消耗的关系中,却有一种非常迷人、非常浓烈的亲密关系,叫创伤性吸引。 01 “因为创伤,我欲罢不能” 总有一些哀怨的歌曲,述说着内心的欲罢不能: “我像是一个你可有可无的影子,和寂寞交换着悲伤的心事。” 我像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爱你,哪怕最后只剩下灰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深爱一个人到执念的程度,往往并非源于纯粹的爱意,而是内心深藏创伤的投射。 这种强烈的吸引力,源自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对童年创伤的弥补渴望。 我们爱上的,或许并非眼前这个人,而是潜意识中试图通过这段关系,填补内心缺失的那份爱与安全感。 弗洛伊德说“受虐狂是这样形成的,假如人处在一种不能克服的痛苦之中,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 王尔德说“被烧伤的孩子,偏偏热爱烈火”。 02 在感情中,往往“负负不能得正” 两个有创伤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共生绞杀”。 两个同样匮乏且无助的人,最容易相互吸引、迷恋,企图抱团取暖; 但得到的往往不是想象中的理解和温暖,而是双倍的匮乏感,以及充满不甘的怨念。 纵然彼此都有努力去爱,却又都无力驾驭自己的“内在小孩”,没法真正去滋养对方,更多是相互怨怼,充满委屈和失望; 但始终心有不甘、心存幻想,无法放手。 对于小孩子来说,再糟糕的关系,也好过没有关系,因为没得选; 但对成年人来说,一段糟糕的关系,还不如没有关系,因为即使没有和他人的关系,你也有和自己的关系,你也能照顾好自己,你有得选。 负负不会得正; 内心都有明显创伤的人其实不宜走在一起,先各自释放和更新自己,或者换一种关系,找一个健康阳光的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给充满拉锯、紧张的内心放个假。 不能靠死守最初的感觉当做永恒、舍不得放手。 爱自己、爱生命、爱世界,才是爱情的根。 #内观、自省#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主体间的爱 有依恋就会有分离和丧失,有爱情就会有消亡和背叛,这些痛苦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撒落在尘世间的因缘种子,我们惧怕这样的痛苦,于是我们毕生都在找寻可以超越它的经验,我们就是被这样设定的。 在关系里,只要存在着那种跨越不了的情感间隙,它就是脆弱的,因为无论是谁都在寻求一份真正的跨越,它指向了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渴望的那个“对的人”,那个正确的访客,没人能拒绝两颗心灵在安全的轨道上无限接近的体验。无论一个人多么说爱你,首先ta都爱的是自己,爱自己的意思是,爱一切能带给自己好的体验的东西,这种东西当然也包括其他人。 真正能够抵御风险的要素只有一种——你们就是彼此最核心需求的持有者。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体验到自己值得被爱,或者说,相信自己正被爱着,于是不再基于匮乏和破碎疯狂收集爱的不同安抚形式,不再忧虑那基于破碎依恋的不幸命运再度降临,因此也不再求取完美的安全和承诺——以上这些依然是一种被遗弃经验的幽魂萦绕。 对于一个受伤的自体而言,普照的光明对ta没有感觉,创伤打断了日常经验被有意义建构的路径,它必须是一道穿越了黑暗和寒冷的定向光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迷恋那种包含着明显伤害特质的人,尤其是当这些人展现出少有的柔情时,一种让意义成立的黑暗和光明便开始同在。 当我们不能选择和承担的时候,我们只能够承受,承受不知缘起于何时,却如同命运裁决般的关系际遇,它大概率是不如意和不如愿的。我们只能相信我们内心坚信的东西,我们也一定会通过各种“动作”把关系变成那个样子,因为我们完全不相信别的可能,怎么可能会有别的可能?我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爱呢?那是多么熟悉的一个字眼,却又是多么陌生的一种感觉。一个人怎么可能让一种不曾存在于自己生命的经验降临在自己身上,一个人怎么可能相信自己世界之外的东西? 能被延续的爱,只能是在爱的叙事中吸引一个有同样爱的意愿的人,两个人从自我的旧世界来到共创的新天地,并一起构建出一种属于两个人的,共同确信的主体间关系。 #内观、自省#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下很喜欢的人? 有人说,“当你感受不到爱的时候”; 也有人说,“当感觉到别人的冷漠,自己像小丑的时候”; 还有扎心的话,“当我假装无所谓,才发现你真的不在乎我的时候”。 话虽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很难放下,自我折磨。 为什么? 懂得一些道理,还是做不到,除了因为还不够痛以外,很可能还是因为认知框架不够清晰; 把事情搅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看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模式。 01 只有认知框架清晰才能做出好的选择 想要真正变强,成为一个做事干净利落的人,就一定要做个清晰的人。 比如,明知对方不合适,还是难以放下,“无法自拔”,很可能源自于“模糊”。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自己特别喜欢的人? 如果要在脑子里清晰,让自己更有判断依据,大观结合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模型,认为是: 当我意识到,无论我再对你做什么、说什么,都只会使我们的关系以及我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减分,而不会再加分的时候,我就知道该离开了。 本来关系就不怎么样了,再相处,只会更坏,不会变好,为啥还要折腾呢? 你可能会问,怎么确定一定会减分呢? 有一点很重要,如果对方对你冷漠了,那无论你做什么,都一定会减分。 02 冷漠,就是关上了心门 在亲密关系中,痛苦、伤心、争论其实都表明对方还在乎你,还愿意投入自己的能量。 然而,当对方对你冷漠时,就意味着他已经关上了心门。 这时候,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像是撞上了一堵冰冷的墙,更多的只是在伤害自己。 别人确实也有权利持有“冷漠”的态度,冷漠的本身也不代表伤害。 因为不是“你用心了、付出了,别人就要加以回报"。 真正成熟的人,首先在认知上要切断“我付出、我很好”与“对方爱我、对我好”之间的关联: 不要以为自己付出了、努力了,对方就理所当然地要爱自己、对自己好; 也不要觉得只要自己很好,对方就一定会爱自己、对自己好。 这样就不会陷入“对方不够爱我、对我好,一定是因为我付出得还不够、我还不够好”的执念。 我是我,他是他,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有了这个清晰的认知框架,我们才能做到“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他人做自己”,进而实现真正的"放下"。 也才能像这个博主一样,突然间想通: “我突然间就想通了,就算我再喜欢你,我也不要了; 因为我没有纠缠你的勇气了,也没有那份执着了,放过你就等于放过了我自己。”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启示 这个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必须靠自己,身后空无一人,爹不疼娘不爱,没有人帮助,只有不断的人情纠缠和困难坎坷,万般无奈,唯有自渡。世间为什么会有这样辛苦的人呢? 第一,可能是犯了童子煞或者命犯童子,或者是童子命,这样的人一般人生比较苦,从出生开始就磨难不断,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人情纠缠,来自亲人,来自同伴,来自恋人,这样的人,只有把心变成铁,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否则,内心的煎熬会一直不断。 第二,前世结下了太多的恶缘,或者说今生内心的嗔恨太重,看谁都不顺眼,有一种被害妄想症,事情还没有发生,就把人性的恶想象得十分的恐怖。这些都会导致今生人与人的缘分不好,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内耗,导致能量散失,最后命运多舛。 第三,来自天上的灵魂,需要来人间渡劫。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享不了福,稍微幸福一点,就会有各种麻烦和坎坷出现,有可能他们是从天上下来的,是需要在人间渡劫,需要在人间体会众生疾苦的。人与人的命运肯定不一样,人生的历程肯定也不一样,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到最后,都只是人间的过客,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在人间的这么几十年,修得智慧,存在我们灵魂的信息库中。而人生的多数智慧,是从苦难中来的,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苦难中,那么,就会觉得自己何苦,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把心拔出来,从自己的痛苦中去学习和成长,然后再从别人的苦难中去总结,当做到如此,人生就会清醒、通透很多,就会有一个更高维度的思维。 #内观、自省#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启示 如果要走自己的路,就不得不承受最初的艰涩和孤独,不能期待任何回报,尤其是光芒和欢呼。走自己的路本身就是一切,额外的是命运之馈赠,如果带着额外的企盼,则注定走不远,过不了多久就会乖乖地回到人群中,毕竟放弃是所有选项中最简单的那一种。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它是我凭着内心强烈的渴望走上去的,最初甚至没有方向。后来有了方向,也并不具体,无所谓东西南北。这条路几乎没什么大家所熟悉的标签,它无所谓艰涩或顺畅,冷清或热闹;甚至无所谓是独属我的路还是众人的路。这条路上没有成功或失败,没有意义——如果非要有,那么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其自身——一条因为内心渴望而开辟的路。 我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审视自身的软弱和贪婪,审视自己那颗渴望不劳而获、急切地追求成功的心。 这是观念背景的核心预设,它预设了成功的标准,并为此塑造了浮于表面的荣耀——它们幻化为一种人人渴慕的闪亮的期待,并为此深深地匍匐在观念的脚下。渐渐的,我建构了自我之原则。当我沿着自己的路,恪守自己的原则,怀着对未知的期待走进未来,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坚实和前所未有的喜悦。 原则1、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正视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无论它们应不应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值得面对的,哪怕看起来显得丑陋,如此方能削薄面具的厚度; 原则2、忠于自己行走的道路。无论它通往何处,只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刻尊重边界和规则,无论未来发生什么,都准备如实面对; 原则3、保持孤独和沉默。不刻意维系任何关系,如无必要不参与任何聚会,避免在网络中与陌生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对话,包括讲述和争论,尽量忽视他人的任何评价,避免任何辩解; 原则4、专注于少数人事物。减少物质依赖,保持断舍离的状态;断绝不必要的社交关系,如无必要,避免认识新人。将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倾注于少数人事物; 原则5、尊重本心,避免寻求意义。不预设人生的目标的节奏,不预设生活该有的样子,把关注外界纷扰的目光尽量往回收,转而投入精神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必期待它能带来什么,只要它能愉悦自我且是正向的,就坚持去做; 原则6、多期待自己,少期待他人。不预设能理解他人,亦不期待能被他人理解;爱自己想爱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预设任何回馈;不轻信任何人的任何允诺,亦不轻易向任何人做出许诺,已经许诺过的,尽最大努力去履行;拒绝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绑架,拒绝旁人的期待; 原则7、保持绝对自私。无论做什么,都是为自己。避免作恶,亦不行善,如果所为给他人带来好处,那是行为的副产品,非关“行善”。所做任何事情,都无关道德,一切起始于自私; 原则8、时常自我审视。审察自己灵魂中潜藏的丑恶,正视并着手净化——持续阅读和思考,感受世间诸般美好。警惕一切宣称正确的人,远离一切标榜正义的人,远离一切夸夸其谈的人,不掩饰对他们的厌恶和轻蔑,但他们是自由的,且可反观自己; 原则9、接纳自己和现状,专注当下。不预设未来,保持活下来的基本前提,接纳自己的现状,而后自立自新。 意义是重要的,放下预设不过是为了充分检视,那些长久以来追寻的意义——究竟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究竟是可有可无的,还是自愿承载的?究竟是观念预设的,还是自我赋予的? 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 #内观、自省#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启示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启示 一个成熟的心态绝不会见风就是雨,只有自觉的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才会经不得任何风吹草动,草木皆兵之下,是内心荒芜,没有归宿。 如果你获得一份爱情,并非是说你拥有了这份爱情,而仅仅只是在此刻以及可预期的一定时间内,你在进行这件名为爱情的事,你既不拥有爱情,也不拥有伴侣,你拥有的仅仅只是已注定了会稍纵即逝的每一个瞬间的体验,每一个体验都作为材料构建着接下来的体验,一个人的生命就是由这些体验构成的,或绵长或短暂。 你就活在你的观念之中,所谓的现实世界只是作为观念的材料而存在着,它在逻辑上并非是必然的。你的自我便是唯一的必然,此外的一切均为偶然。人生最重大的悲剧即是将偶然错当成是必然,执意要将瞬间拉长至自我所想望的长度,慌张是这样来的,焦虑是这样来的,空虚是这样来的,绝望也是这样来的。 不必警惕失去,失去可以让人清醒,而得到最容易让人迷失。而作为体验来讲,失去和得到这两类事件都属于获得。不要祈求好运,而要等待厄运降临,又是忐忑又是兴奋的等待厄运降临。祈求好运会让人变得软弱和自以为是,时刻准备着面对厄运,这让一个人更能理解人生的残酷性。 真诚的反省意味着对自我的彻底的解剖,勇敢的面对自身所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丑陋或缺漏,并追溯其缘由,然后摊开在日光下。对自己的真诚乃是最具效用的真诚,接着便是与人类史上闪耀的群星“对话”,他们不再回应你的任何问题,仅仅是直截了当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不总是清晰的,许多是晦暗的,这就需要你花些功夫了,但这是极有益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运气,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家境,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容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性格,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际遇,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理想……但是时间流逝的速度、对悲喜的感受、对某些未既之事的欲求和由此而产生的对生存的渴望,是相同的。此外,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选择和放弃的权利,你不一定非要过当下的生活,如果你觉得累,是可以放弃的——当然,放弃亦是一种选择,而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天然的比另一个职业更“重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职业有稀缺与否之划分,不存在高低之分。而一个职业的稀缺性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在今天,一个业务水准不错的保姆,其收入要远超许多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像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月薪三四万,对于一个住家保姆而言,是平常的。你要怎么说呢?堂堂一个“天之骄子”,还比不上一个只会哄孩子烧饭的吗?谁若有这样的观念,至少在我看来,他就是傻逼,是十足的精神奴隶。 一个人如果认为另一个人的观点有道理,这至少说明两点:其一,他们的观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其二,这个人自身的观点被另一个人“认证”了,因此他无意间多给了自己一些自我认同,这是一件快乐的事。这说明人们并热衷于寻找答案,而是热衷于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寻找依据。虽然那么多人呼喊着要真相,其实是一种自欺,他们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要的是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真相”。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冲突并非利益的冲突,而是观念的冲突。观念的冲突不可调和,深入骨髓,是自己和自己在作战。 你怎么知道一个人的三观是正的呢?一点儿也不偏?正对着北?你用尺子量过了?我就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三观到底正不正,不过若按照他们的标准(虽不知是什么),我的三观应该是歪极了,老喜欢骂人,看好多人都像傻逼。唯一不那么歪的地方在于,如果谁要是骂我傻逼,我也是不抗拒的。 我十足是幸运的,但我看不到那些不幸者的挣扎,他们在各自的角落里,别无选择,只能默默落泪,想到此,我又深感不安。理性让我要不动声色的活着,感性却时不时的搅动我灵魂深处最柔弱的地方。我越是感到幸福,就越是觉得悲愤,在这样的矛盾中,唯有一声叹息是令人宽慰的。 #外观察 内观省#
评论
发送
暮色渐浓
2月前
筛选爱人千万不要靠感觉! 木桶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筛选爱人。 Hi,我是大观,一起悦己而观,发现自我的力量。 很多人说,选爱人就是要看感觉,没感觉谈什么恋爱。 话说没错,是要看感觉,但不能靠感觉,感觉是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因为只靠感觉,风险会很大! 01 感觉背后可能有潜意识的创伤 如果你内心并没有足够健康(注:健康标准是“自信+热情”),那么就很可能因为内心的某种缺失而被相应的人吸引,比如: 一个渴望被拯救救的人会爱上”英雄“型伴侣;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爱上"控制“型伴侣。 这种吸引力让人误以为是命中注定,但实际上,你迷恋的不是对方,而是希望被修复的自己。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如果没有能够整合、消化好创伤,那些被压抑下去的东西”注定“会变成”当下的经历“被重复出来。 所以,在一段新的关系中,“保持觉知”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对方满足了自己的创伤需求就迷恋上对方,更不要因此失去判断力。 02 用木桶理论去筛选爱人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充盈且圆满时,他才能凭借直觉去选择爱人。 因为这种直觉本质上是一种觉性的智慧,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完整。 然而,大多数人尚未修炼到这种境界,无法仅凭直觉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需要调用一定的理性模型,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辅助自己做出明智选择。 曾经看过一个相亲节目,其中一位女嘉宾带来了一个木板长短不一的木桶。 她说,自己在寻找伴侣时必须保持警惕,就像用这个木桶来筛选对象一样。 她始终坚持“木桶理论”: 在评估一个人是否适合自己时,首先要看对方的“短板”; 如果对方存在自己无法接受的明显不足,哪怕他在其他方面很有优势,她也绝对不会选择。 大观觉得这位女嘉宾的做法非常智慧,她深知心理上的短板有时会带来致命的影响。 比如,如果一个人内心极度不安全,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试图通过控制对方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全感。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人感到窒息,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家暴等。 因为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常方式获得安全感时,可能会用极端的方式去“维护”这段关系,最终伤人伤己。 哪些明显的心理短板不能要? 简单列举几种,比如严重缺乏安全感、控制欲很强、难以共情、全能自恋、逃避责任、情感冷漠等等,归根到底,这些人都不能从平凡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喜悦感、意义感...... 先排除了这些明显短板,再看其他方面能否吸引到你。 如果完全被“感觉”控制,或者仅是被长板吸引,将来的感情之路很可能让自己身陷痛苦,进退两难,比如以下的自述: “走到今天这个样子,不是我想要的; 但绝对是我,自找的。 其实路,早就走歪了; 是我不死心,非要给对方和自己机会,看看能不能改变; 不是我不知道及时止损,而是进退两难呐!” #理性恋爱脑# # #
评论
发送

扫码下载APP

和3000万+多元女性交友

推荐直播

执生✨
171
例外💓聘
1652
𝓢𝓽.凯/聘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