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PC开播
联系客服
+ 关注

香香的咸鱼

ID:13765114
T
35岁
铲屎官
16关注
41粉丝
2628获赞
动态
短视频
香香的咸鱼
1天前
在心上下功夫 现在感受到很多东西都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就比如爱,我们总认为只要是人都有爱,其实不然,如果从小没有被健康的养育过对待过,我们是无法分清什么是爱的,长大之后自然也无法做到如何自爱和爱别人,因此后天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现代人在养生方面特别注重,却鲜少有人在心上下功夫,阳明心学是很好的养心学问,不光有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指导了养心实践的方法,以下概括了心学主要几点: 一:核心思想 1. 心即理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道德法则(理)皆内在于本心,不需外求。 王阳明则认为理在人心,只需向内体认本心即可明理,养心可以把心养得和宇宙一样大,佛教中的“芥子纳须弥”也是同样的道理,方寸之间便是浩瀚的宇宙。 2. 知行合一 真知必能行:知与行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动的自觉,做不到的“知”只是空谈。 实践导向:知道就必然做到,如果只是知道但做不到就是不知道,强调认知必须转化为实践,否则只是虚妄。 3. 致良知 良知为本:人人皆有“良知”(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良知即天理,能自然分辨善恶。 去除遮蔽:私欲、杂念会遮蔽良知,需通过“省察克治”去除私欲,恢复良知呈现。 终极目标:通过“致良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 王阳明晚年提出“四句教”,概括了心学精髓: 1.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超越善恶分别,如明镜般纯净。 2.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发动时,因私欲介入而产生善恶分别。 3.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能自然辨别善恶。 4. 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行动(格物)践行善、去除恶,回归本心。 二、修养方法 1. 事上磨炼:反对空谈,强调在具体事务中实践良知(如处理政务、人际交往)。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2. 静坐澄心:通过静坐内省,体认本心、去除杂念。 3. 立志真切:确立坚定志向,持续践行良知,不为外物动摇,尤其个人私念、欲望的诱惑 三、现实意义: 1. 主体性觉醒:强调人的道德自主性,打破外在权威束缚,激发个体能动性。 2. 实践哲学:反对空谈理论,注重行动与道德的统一,对现代人解决“知而不行”的困境有启发。 3. 普世价值:人人皆有良知,可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人格完善,具有平等主义色彩,这一点与佛教观点相同,人人都可成佛。 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个人坚守固有的观念很容易,但要打破观念却很难,需要花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在事上磨练,阳明认为痛苦和挫折正是磨练心性之时,老子也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学会辩证去看待问题。 图为《传习录》记录了阳明的心学观点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0天前
艺术:让人成为人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6天前
聊聊taste 杨振宁在一次采访过程中的原话 “在每一个创造性领域里,一个人的品味(taste)与他的风格(style)、能力(power)结合在一起,决定了他贡献的大小……好的品味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努力培养。” 他聊到他的学生有好几个都是非常年轻聪明,但其中一个与他交流之后,杨振宁先生对他的前途发展并不乐观,杨振宁问了很多量子力学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回答,但最后问到这些问题当中你觉得哪个最妙,这个学生却无法回答。 “做出创造性成果的研究者,观察事物往往与别人视角不同,思考问题往往想人之所未想,解决难题往往有‘独门绝技’,因而,研究者的研究风格和研究品味越与众不同,越可能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成果。因此,要培育杰出的创造性人才,首先要让这些人有自己的品味和风格。” 在崔老师课上也经常提到个人风格,当基础技能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很多字外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你区别于他人很重要的风格体现,因此他经常鼓励学生多提升自己的修养、内涵,不断去经历人生,没有哪个书法家是放弃自己的人生体验就只顾书写而书写出传世作品的,作品只是你对于人生的思考表达的方式。 我们生活中小到穿衣风格大到人生伴侣的选择处处都体现着自己的taste,一个好的taste则需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而不断凝练,借用崔老师的那句话“最后风格的形成需要你自己的取舍,取的好舍的好那就是精华,取的不好舍的不好那最后就是糟粕了”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21天前
老师点评 每次收获一些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24天前
肉眼 慧眼 佛眼 肉眼我们每个人都有,看到事物发现事物,慧眼是透过表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法眼是最难得的,能够开启心灵,带着自己的生命情感去体验去观照。 在艺术领域中肉眼、慧眼、法眼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刚开始欣赏画作的时候我们只看画的像不像,只要像、逼真那就是好画,这个时候还停留在“相”中,当你具备一些绘画基础的时候,会去看画面色彩、构图、笔触等等,这些是绘画作品基本要素,而随着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个人情感经验的积累,我们就会被作品本身带给你的生命情感所吸引。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让观者从它具体的形象中,被带入其中,而进入一个无限宽广的生存世界,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能做到穿越时空与维度,把观者拉进当下的场域,感受当时绘画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的流动,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管是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好的作品都是人类共同情感的载体,而观者的法眼就是开启情感流动的钥匙。 法眼就是心灵的眼睛,心灵是生命情感的居所,禅宗又叫正法眼藏,释迦摩尼灵山法会传心法,实际上是传正法眼藏,打开我们的心来看世界,从心体看世界,而这颗心是清净心。 当我们欣赏人体艺术雕塑的时候,要看创作者是创造艺术作品还是淫秽的作品,当我们观看真正的人体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会被唤起占有的欲望,它是真正的艺术,我们观者的心自然也是清净心。 艺术、宗教、哲学三种是我们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而三种精神活动也是相互结合,例如,西方大教堂,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包括崔老师也说过“书法写的好的人,他的哲学思想也不会差”。 从三种精神活动中学习打开心灵用生命情感去看世界。
查看全部2条评论
125: 灵魂摆渡第一集也有这段😊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27天前
记录练字 #当朋友圈发# # #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月前
慢慢来 以前画画会拖延很久才动笔,或者一下子就想很快画完,就像之前学钢琴虽然手指灵活度很高,但是节奏总是会很快,感觉总有个声音在追赶自己,“快点快点,把这首曲子赶紧学完”。 后来了解到心理学才知道自己陷入到了自恋幻想,幻想着一个完美的自己只要稍稍一出手就能画出一副完美的画,就能弹出一首动听的曲子。 现在试着从幻想中走出来,慢慢体验感受不管是人生还是绘画,都是一点点去积累,感受当下铅笔和纸的摩擦,细细观察每个结构组织,仿佛催促的声音也随之消失了。 佛法说人是未开悟的佛,没有开悟是因为业障太多,拨开心中的迷雾就是人生的修行…… 图片为每天的功课
查看全部3条评论
香香的咸鱼: 感谢🙏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月前
溺爱和爱的区别是什么? 溺爱是我只能给,我不得不给,它是一种佯装成慷慨的屈从。而爱则是我有能力拒绝,但是我选择给,我想要给,它包含了鲜明的主体轮廓。 可选择是一个在经验上有分量的东西,总是关联着另一个还没有出现的可选项,它让我们识别到另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即对方愿意为了我们去做什么,我在对方心里有怎样的位置。 这两者很多时候在外人看起来没有区别,但只有身在那个主体间场的人才能切身体验到,被溺爱的小孩是匮乏的,虚弱的,因为 ta 从来没有得到过那种被爱的体验和确认,因为无条件的屈从让养育者在孩子面前感受不到存在,就像对着空气在交流。(之前一篇文章有谈到过无条件的付出会让人识别不出自己的主体性) 可选择是自己清楚底线,清楚自我主体性所给出的条件,可以拒绝可以接受,在这段关系中能让 双方都能感受到主体意识,清晰各自的边界和轮廓。 溺爱之所以会养育出一个脆弱的小孩,是因为溺爱的背后也包含着一个缺爱的养育者,这种经验无法辨识和回应到孩子想要获得自主独立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它给了孩子只能作为婴儿的心理空间,以及让自体可以体会到成为一个全能照顾者的安全感。 这是一段缺爱养育者培养出另一个虚弱自体被溺爱者的关系。 通常被溺爱者也会产生对溺爱者痛恨的情绪,原因如下: 1.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在小的时候需要的是玩具汽车,等长大了需要的是跑车,随着欲望的增强,如果溺爱者满足不了,就会产生怨恨心理,被溺爱者也会成为佛教六道轮回中的饿鬼道,被欲望所侵蚀,永不知足。 2.独立性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溺爱者会逐渐渴望独立和自主。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摆脱这种依赖关系时,可能会对溺爱者产生怨恨,因为溺爱者的存在让他们难以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3. 自我价值感受损:如果被溺爱者觉得自己的一切成就都依赖于他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能会感到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从而对溺爱者产生不满。 爱要适度,凡事过犹不及,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崔庆龙老师)#生活随手记# # #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月前
愿力消除业力 听王德峰老师《六祖坛经》讲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被业力所牵制,前人的活动实践虽然结束了但却决定了后人活动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受业。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活动的结果前提下从事新的活动,又产生新的业力。 想到了基因遗传学里一个例子,从来没见过猫的老鼠第一次见到猫就会有本能的恐惧,前面的老鼠将这个对猫的恐惧刻在了基因里,一直遗传至今,你以为你忘记了,其实早就刻在了基因里。 包括我们自身的人生选择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吗?还是我们家庭或者这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呢? 以前觉得背井离乡不太好,现在留学出国很骄傲,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各个争做女强人,以前多子多孙多福气,现在一个都嫌麻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世界上的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如果真有绝对的价值观那就是人心善良的愿望” 佛教四弘誓愿就是摆脱业力对我们的束缚,获得自由的方式: 1.度众生 这个度众生并非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而是通过度别人来度自己,自己即是众生的一员。 禅宗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禅宗反对把佛尊奉为救世主,我们每个⼈其实都是佛,于是每个⼈ 相信他⾃⼰能够度⾃⼰,即觉悟成佛。 2.断烦恼 最重要的认清世界本质即是“空”,消除二元的思想,烦恼都来⾃“虚妄思想⼼”,即来⾃对⼆相的趋避,趋⾼避低,趋贵避贱如此等等。 所以我们断烦恼就是要破除“虚妄思想⼼”。关键在于离⼆相,从相中出来回归实性,这叫般若智慧。只有领会空,才能去除“虚妄思想⼼”。 3.学法门 法⻔⽆尽是因为尘劳⽆尽,尘劳指带着烦恼做事情。 学法⻔关键是“须⾃⻅性,常⾏正法”,从⾃性中领悟佛性,实践即是正法,⽽⾮单纯记忆条⽂规则,这才是真正的学法⻔。 4.成佛道 成佛道需“常能下⼼”,即能常常内⼼谦下,确认⾃⼰是卑微、渺⼩的,⾃然能“⾏于真 正”,要能将迷悟和觉悟的对⽴,将真妄的对⽴都消除了,⾃然能⻅佛性、成佛道。 常念修⾏是愿⼒法。常念修⾏就是将整个⼈⽣视作⼀场修⾏,修⾏并⾮苦⾏,⽽是在形⽽下的现实⽣活⾥去过形⽽上的⽣活。 钱解决不了我们心的问题,心的问题得从心本身出发,前提是我们要自己去看到,通过佛法明心见性,安住心舍。 #生活随手记# # #
评论
发送
香香的咸鱼
1月前
人物肖像
南星: [表情]
评论
发送

扫码下载APP

和3000万+多元女性交友

推荐直播

𝑨.星楚
901
谜·🦋
150
𝔂𝓿𝓮.雪莉❄️聘
322